中/En

西安碑林发现一方中韩文化交流的新墓志

作者:庆 卫

发布时间:2008-01-24 16:25:58

阅读次数:

    已有920年历史的西安碑林收藏宏富,它不仅是书法艺术的殿堂,更是石刻文献的宝库,素有“中国最大的石质图书馆”的美誉。这些石刻文献内容广泛,其中就有不少涉及中外文化交流的资料,如记述基督教传入中国历史的唐建中二年(781)《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反映中国古代与与中亚交往的唐永贞元年(805)《米继芬墓志》,与波斯友好往来的咸通十五年(874)《苏谅妻马氏墓志》,记载中国与尼泊尔友好的唐《中尼合文陀罗尼经幢》等,由于这些碑刻多系第一手的研究资料,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故一直以来被中外学者所关注。

    日前经过有关专家的认真研究和考证,发现西安碑林收藏的唐天宝十三年(754)《李训夫人王氏墓志》是一则反映中韩文化交流的新史料,值得重视。这一墓志2000年出土于陕西省眉县常兴镇砖厂,后征集入藏西安碑林。据志文所载志主王氏系唐、武周时期的名将王孝杰后裔(王孝杰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在丈夫李训去世后,她独自抚养子女成人,“天宝初,有大云寺新罗和上者,重启道门。夫人礼谒至诚,迴向便为上足,一心斋戒,十载主持”,从此王氏跟随新罗和尚念佛,直到天宝八年去世。志文证明唐玄宗天宝时期,曾有新罗和尚在岐州大云寺驻锡,他能与信众熟练交流,并受到相当的礼遇,从其能灵活运用唐朝语言及精通佛典推测,这应是一位入唐时间较长,佛教修养扎实并且有相当名望的新罗僧侣。
    据史载,进入八世纪后,唐朝与朝鲜半岛上的新罗关系十分密切,官方使者册封、朝贡往来频度加大,入唐僧侣人数增多,民间人员的往来也更为频繁。专家通过对这一墓志内容的分析,初步认定志文所载的“新罗和上”可能是新罗圣德王、孝成王、景德王在位期间入唐僧侣之一,他曾在长安、岐州两地驻留,进一步结合正史及相关史书推测此人或是开元、天宝时期入唐的新罗僧侣无著、不可思议、弘印、无相、均亮、玄超及无漏中的一人,抑或是史书阙载的另一位新罗高僧大德。但无论此“新罗和上”具体为何人,这方墓志所体现出的重要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它不仅丰富了西安碑林的藏品体系,更为中韩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