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庙堂碑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0-08-26 11:22:04
阅读次数: 次
唐贞观四年(630)初刻,北宋重刻
虞世南撰并书
碑文记载唐高祖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诏以隋朝故绍圣侯孔嗣哲之子德伦为褒圣侯及修缮孔庙之事。
虞世南,唐代杰出书法家,其书胎息智永,尤工真行。法度严谨而出之从容,圆融遒逸,风神萧散。据传,唐太宗从虞世南学习书法时,惟感“戈”法最难摆布。有一次写到“戬”字,便将右边戈部空下,后虞世南补上。太宗以为得意之作。魏征见之,赞:天笔所临,万象不能逃其形,今仰观圣迹,惟戬字“戈”法逼真。太宗听后,叹服不已。
做为初唐四家中的领军人物,虞世南不但书法冠绝一时,而且作为李世民最为倚重的智囊,他为人正直,敢于进谏,曾借陇右山崩等自然灾害,劝谏太宗整顿刑狱,救济灾民;又借星象变异,劝告太宗戒骄戒躁,慎终如故;太宗准备厚葬高祖时,他援引前代典法,主张薄葬;太宗晚年喜好田猎,他又劝谏“时息猎车”,以免扰民。唐太宗为此赞叹道:“群臣皆若世南,天下何忧不理!”并称赞其有“五绝”:“一曰博学,二曰德行,三曰书翰,四曰词藻,五曰忠直。有一于此,足谓名臣,而世南兼之。”实“当代名臣,人伦准的” 。贞观十二年(638)屡次请求告老还乡的虞世南终获准退归乡里,旋病故,终年81岁。太宗为之“哭之甚恸”, 哀叹:“世南没后,无人可与论书矣!”命陪葬昭陵,并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
唐初书法首推欧虞,然较之欧阳询,虞世南遗世碑刻甚少。如今只有其晚年撰写并书丹的《孔子庙堂碑》幸存,历来被尊为书法巨迹,从学者无数。碑初立,即“车马添集碑下,毡拓无虚日”,后毁。至宋,原刻之《孔子庙堂碑》拓本已是稀世之宝,故北宋大书法家黄庭坚有“孔庙虞书贞观刻,千两黄金哪购得”之叹。现存西安碑林者悉北宋重刻。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人,出身东南名门望族。武德四年(621),64岁的虞世南入唐,受知于秦王李世民。是年五月,李世民聚歼窦建德于虎牢,引虞世南以为秦府参军。寻转六品记室,十月授文学馆学士,与房玄龄对掌文翰,位列“秦府十八学士”,成为李世民最重要的智囊之一,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射杀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六月七日,李世民升为太子,虞世南迁正五品下阶之太子中舍人。八月李世民即位,虞世南转著作郎,兼弘文馆学士,成为唐太宗的重要智囊。著作郎官秩从五品上,掌撰碑志、祝文、祭文。虞世南以正五品下阶的太子中舍人兼从五品上之著作郎,依唐宋制度,高级散官任低级职务称“行”,故《孔子庙堂碑》虞世南署衔“太子中舍人行著作郎”。
《孔子庙堂碑》当刻于贞观四年虞世南升任从四品上的秘书少监之前。
因为虞书名满天下,《孔子庙堂碑》初立,即“车马添集碑下,毡拓无虚日”,后毁。元末明初人虞堪《定陶河出孔子庙堂碑序》记载:“贞观间刻,始成,仅拓数十本赐近臣,庙遂火而石毁,则自贞观间石已毁废,武后再刻,至宋王彦超则三刻矣。”
北宋建隆二年至乾德二年间(961--964)永兴军节度、中书令、京兆尹当王彦超再次重刻《孔子庙堂碑》,此即至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西庙堂”。
现藏西安碑林之西庙堂碑,碑身高191厘米,宽108厘米,正文楷书34行,每行64字。碑额篆书阴文“孔子庙堂之碑”六字。正文末有重刻题记:“推诚奉义翊戴功臣永兴军节度管内观察处置等使特进检教太师兼中书令京兆尹上柱国琅琊郡开国公食邑四千五百户食实封一千三百户王彦超再建,安祚刻字。”